【杜课】随笔 | 阅读的技术(连载3)(总第47期)
R E A D I N G
与研究生谈阅读
文/杜骏飞
上一课我们提及:实务教材首选案例分析,从案例中学习知识、获得领悟实为最佳途径,案例教学也能有效避免教材的指导成为无源之水。
但案例研究的教学化,亦即案例式教学,是需要一系列教学资源和情境支撑的:
1、从定义上说,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在同学们在自发阅读案例时,一般不具备这一研讨情境。
2、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今天在校的研究生,有些不具备这一前提条件。
3、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化的教学方式。一般由教师安排学生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在课堂上则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反复、多轮对话,同时,老师还要结合自己理论、知识、经验,给予学生精当的启迪。但目前来看,很多课堂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因此,对研究生来说,以案例课堂式的方法来强化案例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同时,这就给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基本学习技术提出了挑战。
案例阅读的基础是读懂案例,劳动量体现在细读,难度在于深读和抽象思考。阅读案例的效能体现在阅读者能否顺利回答以下问题:
基础问题
本案例的时代、地区、文化等背景是什么?案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它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它跟你所了解到其他哪些案例有关?如果不能从案例背景和概要中获取基础问题的答案,那就最后再回答。
结构问题
一个典型案例通常是一个复杂叙事,千头万绪,枝节甚多,学习者要注意一边阅读一边书面回答:事件的主要脉络是什么?叙事的情节线是如何交织的?分为哪几个回合?案例的主角或主体是哪些?彼此的关系本质是什么?
3
关键问题
本案例有哪些关键词?案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案例的主角各自面临什么挑战?他们的关键决策理论上还有哪些选项,这些不同选项会各自将事件发展引向何处?
4
理论问题
本案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迪?案例的理论价值何在?案例能如何指导我们的实践?你对于案例的批评有哪些?
案例分析
让我们以越战报告事件为例(更详细的叙述参见附录),请大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越战报告事件”概要
1971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了弄清美国关于越战的决策过程,于1967年成立了“越战历史专题组”。长达7000页的47卷越战报告装订成15套,被列为最高机密级别。其中的两套被送往著名的民间智囊兰德公司。
该公司的高级职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读完越战报告后,想要将其公开。在行政和司法程序都走不通的情况下,艾尔斯伯格最终只能选择通过新闻媒体来曝光此事。
艾尔斯伯格将越战报告复印件交给了《纽约时报》连载刊发。后收到司法部“禁止发表”的禁令。《华盛顿邮报》在此期间也拿到了这一份报告的相关信息并克服种种困难将其发表。两家报纸冒着法律风险刊发可能为其带来巨大损失的报道,坚强有力地捍卫着新闻自由。
言论和出版自由,一直以来都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明确保护。新闻界拥有受宪法保护的新闻自由权利,使他们较少有法律上的负担。197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伯格宣布:即刻解除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发表越战报告的禁制令。大法官Potter Stewart的意见,表达了最高法院在这一案件上的多数立场:
“没有一个自由的、获得了充分信息的新闻界,就不可能有脱离蒙昧的人民。”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注:本文案例分析部分由胡园同学整理自微信号“财经十一人”《什么样的媒体,才能成为国家的软实力》,作者林达、c70。
点击阅读全文获取越战报告事件详情。
往期回顾
【杜课·谈话】
【杜课·微讲堂】
【杜课·随笔】
讲个严肃的故事,你可别笑啊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